最近读了篇文章《考研》,很感动,就写了点感触。
“我只想把女儿带回上海,让她喝一下星巴克的咖啡。”
文章的这句结尾,瞬间让我泪目。
这是一篇关于父爱的励志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已经用尽全力,才过得上普通人的生活,觉得我们已经为我们的亲人,付出了全部的努力。然而在夜深人静,我们辗转反侧,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有没有扪心自问过:自己有没有真正把一个目标紧紧的咬定,并全力以赴?有没有经历过无数的挫败和耻辱,仍然重整旗鼓的耐心和毅力?真正打败我们的,是社会米的不公、命运的不济,还是我们自己其实并不曾真正全力以赴?
文章中的我,毕业后做过推销员,整整两个月卖不出一件产品,只领到元基本工资,之后5年换了十几种工作,受学历和能力所限,混不出一个名堂。最后接手了自己父亲的早点店,有了月收入一两万的平稳的生活,一干就是8年。
偶然的机会,他在杂志上看过一篇名为《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文章,蒙生了“我的女儿要怎样才能和别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忧虑。
想培养女儿,就必须让女儿进好的幼儿园,好的中学,让女儿在上海参加高考,才能更容易考进好的学校,进入更大的世界。但是这一切,必须先攒够个积分,而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可以一次性得到分。
就为了这个积分,文章中的我,开始了研究生的备考。
一个毕业13年没看过书、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小学、年纪已到中年的男人,每天在12个小时忙碌的生计中,见缝插针的学英语:在早点店里,边洗碗边背单词,包饺子时看视频,扫地时听音频,在店里学到11点,第二天早上4点还要爬起来卖早点。
在离考试还有78天时,他忍痛关了早点店,到北京的考研机构去学习,两个月的房租、学费、生活费加在一起3、4万块,这段时间,家里因为关了店没有收入。
经过努力,最后考研总分超过了去年国家线20分,但是英语和政治因为差了1分和2分,考研失败……
看到这里,我一个读者已经心情无比沉重,难以想象这种挫败感,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绝望的气息。
如果不继续考,之前的钱和精力都全盘报销了。他决定继续考研之旅。因为前次的挫败,家里的父亲母亲都反对他考研,而考研机构的室友,又因为每晚打游戏严重影响他学习和睡眠。不得已,他搬到另一个宿舍,然而因为自己已经40岁,年纪大,打鼾,影响了其他二十岁的年轻室友,他只好压缩睡眠时间,等这些年轻的室友睡去,自己后面才睡,并且硬撑着吊着一口气不打呼噜,终于做到了不影响他人。
就这样在煎熬中度过了天,初试通过。年,复试结果下来,作者考上了河北一所大学的研究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女儿的未来有着落了。”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才开始缓缓叙述他考研的目的和艰难过程,答案如迷雾散开般渐渐的清晰,那些考研过程中艰难的经历如画面般徐徐展开。
一个中年男人,与一群二十来岁孩子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去考研,年龄不平等,资质不平等,然而这一切,他终于是付出了比年轻人多几倍的的精力和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境,就为了那个坚定的目标“我想让女儿的人生轻松一点,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她看见更大的世界。”
文章最后,作者又生了考博士的想法,这样可以稳妥得到个积分,女儿也能上个更好的学校。同学笑他“就算能考上,等你读完都快五十岁了,你还能干嘛?”
“还能干嘛我也不知道,我只想把女儿带回上海,让她喝一下星巴克的咖啡。”
到这里文章结束了,此时此刻,已经夜深人静,我想此刻我在为这位父亲感动之时,想必他正在挑灯夜读,又开始他的考博之旅了吧。抬头望望遥远的天空,是那么深邃高远,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梦想,然而在这样又冷又黑的深夜里,真正为了心中的爱,去坚持追逐那个梦想的,还有多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