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肥胖儿童医院的ICU,这样的新闻一出让很多家长担心不已。
打呼噜怎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这位小朋友近一年来出现了夜间打鼾症状,而且越来越重,尤其是在感冒后,有时甚至有几秒钟的呼吸暂停。在最近的一次感冒后,他睡觉时出现了呼吸困难,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在排除了颅脑问题、下呼吸道感染等问题之后,经过耳鼻喉的会诊检查,才发现造成他无法正常呼吸的元凶竟然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
“呼噜娃”再次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其实面对“呼噜娃”,家长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要恐慌。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们打呼噜毫不在意,觉得这样才是睡得香睡得好,殊不知打呼噜如不及时评估、诊治,很容易延误病情。可是看到孩子打呼噜,就认为是得病,也不理性。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孩子打呼噜的那些事儿!
儿童为什么会打鼾?
打鼾,每个人生活中都经历过,但是为什么会打鼾呢?医学上的定义,打鼾是睡眠时上气道软组织振动产生的一种声音,也是上气道阻力增高和咽部塌陷增多的表现。习惯性的打鼾,医学上称原发性打鼾,偶尔出现,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是因为睡觉的姿势不适宜,枕头的高度不适合,或者孩子白天活动的比较激烈导致疲劳,这些都可能引起打鼾。
另外还有一些病理性的因素导致上气道狭窄,也会引起打鼾,包括肥胖、鼻塞、颅面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和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等。
儿童打鼾有哪些危害?
打鼾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影响睡眠质量。
如果是长期严重的打鼾,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长期并发症。这里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医学上的概念: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它是指儿童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气道阻塞,干扰儿童的正常呼吸和睡眠而引起的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如颌面发育异常(腺样体面容)、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神经认知损伤、内分泌代谢失调、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甚至增加成年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等等。所以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预防后期并发症非常重要。
建议家长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孩子打鼾的次数超过了3晚/每周,有睡眠憋气、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不安、白天嗜睡、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等表现的时候,医院评估是否存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找到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腺样体肥大如何治疗?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引发打鼾的原因的有很多,不过造成儿童上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以家长们的担心是有情可原的。
如果经过医生的诊断评估确实是腺样体肥大引起了夜间频繁打鼾、张口呼吸、鼻塞、呼吸困难,或者评估后达到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标准,我们都要积极的干预治疗。
腺样体肥大导致的轻度鼻塞或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里指没有影响睡眠、学习或工作能力,日常活动或体育活动也没有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保守治疗,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通常为6周,如果症状改善迅速,用药时间可以长达6个月。
也可以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来治疗,用药疗程建议3个月。用药过程中需要观察孩子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鼻出血等,使用孟鲁司特钠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否出现攻击倾向、抑郁等精神症状。
如果是腺样体肥大已经造成中、重度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症状方面观察孩子打鼾的次数是否大于3晚/周,是否存在睡眠憋气、呼吸暂停、张口呼吸、呼吸费力、睡眠不安、遗尿、白天嗜睡、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同时结合医生的诊断,一般使用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指标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
如果医生根据症状和相关指标,定为中、重度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那么腺样体切除仍然作为首选推荐。
如果患儿的腺样体肥大以及伴随的中度鼻塞症状(张口呼吸、闭塞性鼻音或嗅觉障碍)已持续至少1年,并且保守治疗(包括为期1个月的抗生素治疗和/或6周至6个月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我们也建议行腺样体切除术,不建议继续进行保守治疗了。
对于手术治疗,很多家长非常恐惧或排斥,其实在经过医生评估无手术禁忌,病情需要手术治疗的时候,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腺样体或扁桃体切除术是儿童常见的外科手术,如果不及时治疗,腺样体肥大造成长期的睡眠障碍、腺样体面容、多次耳部感染、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才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在这里我也想提醒家长朋友们,孩子身体强壮当然重要,但肥胖却需要重视,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引起腺样体肥大的元凶之一。希望家长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