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易患对象,你是其一吗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有:摄盐过多、进食高热量食物而缺乏活动所致的超重/肥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有高血压家族史、男性≥55岁及更年期后的女性。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者,建议每6月测量1次血压,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的流行,比你想象更严重
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仅为5%,年上升到19%,估计每年新增加万例患者,估算年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24%,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可见,伴随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同时应注意,现在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儿童和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此病。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万,这些患者超过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心脑血管病死亡人群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
如何早期发现、确诊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有些患者是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所以建议正常血压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制度,到医疗机构就诊,不管看什么病,均要测量血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高血压。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肥胖、睡眠打鼾、乏力、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或麻痹、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提示可能血压高,要尽快就诊。
有关高血压的体格检查包括:正确测定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测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及臀围;触诊甲状腺;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等。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及明确是否有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引起并发症,不可轻视
高血压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基本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血钾钠氯、血肌酐、尿酸、血脂、血糖)、心电图、胸片等。
高血压会引起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为了了解靶器官受损害的情况,必要时选择下列检查:
心脏: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心脏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等。
脑:脑血管Doppler超声、脑血管造影、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
肾: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定量、肾脏超声。
血管:颈动脉超声、下肢动脉超声(尤其对吸烟和肥胖者),踝臂血压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这些是检测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无创方法。眼底视网膜血管是体内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的活体血管,是观察全身血管损害程度的窗口。视网膜小动脉的变化可提示全身小动脉,特别是脑部小动脉病变程度。
24h动态血压监测可获得详细的血压数据,能实际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以指导用药。
对于年轻患者,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贫血水肿,突眼消瘦,小剂量利尿剂即出现低钾并伴有肢体无力或麻痹等症状者,应做一些特殊的血尿化验、腹部超声、CT、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以查明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药考虑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可能。
文章摘自: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润华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