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将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联系起来,它们可能共同具有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
南方周末记者王江涛
责任编辑
朱力远
睡觉打呼噜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当呼吸时气道狭窄,气流受阻时就可能会出现,一般来说,年龄大、肥胖、吸烟、喝酒、仰卧睡姿或一些鼻咽疾病等都可能成为促发原因,而打呼噜比较明显的危害就是睡觉时发出的噪音会影响周围听见的人,导致他人睡眠质量差。但如果经常大声打呼噜,还出现睡眠中呼吸暂停的情况,那就要考虑打呼噜可能释放的其他危险的信号了。比如认知下降甚至是得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将这种严重认知疾病的风险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联系起来,揭示它们所可能共同具有的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健康和生物医学学院的科研人员在解剖了34个确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的大脑组织,发现海马体中,β-淀粉样蛋白的负担随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而增加,这一关系是在控制了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情况下得出的。与此同时,对二十多个人的脑干组织的研究发现,超过70%的样本中包含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纤维缠结和β-淀粉样蛋白都已经被识别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的大脑病变表现,是大脑神经受损的很显著的标志。因此,解剖大脑的研究人员就认为,虽然样本仍很有限,但发现强化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阿尔茨海默病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这项研究发表在《睡眠》(Sleep),被解剖的脑组织的提供者平均年龄接近70岁。年龄是人认知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随着人的衰老,与执行功能相关的额叶的体积,与记忆相关的海马体、海马旁回等颞叶的体积,以及灰质和白质等都会萎缩,进而导致记忆力变差、处理速度变慢、认知灵活性下降等等功能性的减退。而近三十年间认知与睡眠相关的证据不断出现,越来越强调了睡眠对大脑和认知的重要影响作用。早在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精神病学系的科学家就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养老院里老年人既有睡眠暂停,又有痴呆情况的比例很高,当时,就认为虽然因果关系还得不出来,但严重痴呆与睡眠暂停之间的这种强关系显示,睡眠暂停有可能造成了大脑功能的缺损。睡眠中呼吸暂停这种睡眠障碍意味着睡觉的过程中呼吸会出现暂时的停止,并重复地经历停止和开始的循环。打呼噜的人并不一定都有睡眠中呼吸暂停的现象,但睡眠呼吸会暂停的人通常都会高频率且大声地打呼噜、喘气等,还可能在白天出现头疼、瞌睡等症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一般打呼噜的原理类似,也是呼吸道肌肉松弛,气道狭窄后呼吸不畅。但不一样的是,呼吸中断的发生对睡眠造成的影响更大,由于睡觉时吸入的空气更少,会导致血液中氧气水平更低,同时,在个人很难察觉的情况下,呼吸暂停后还可能经常性地向大脑传递唤醒的信号,以重启呼吸这一行为。这种频繁往复的不正常现象会很影响人进入深度睡眠,降低人的睡眠质量。与此同时,大量研究也发现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也很容易有睡眠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晚上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时间碎片化、不完整,但白天却打盹,甚至更严重的,睡眠周期完全颠倒,白天睡觉,晚上不睡。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认知功能缺损上所存在的一些共性促使一些科学家尝试解释这背后的共同机制。年,伦敦国王学院睡眠与大脑可塑性中心的科学家波尔塞克(D.Polsek)等人,在梳理了大量相关研究和理论后,尝试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由于缺乏适当的睡眠,过度和延长的神经活动造成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神经退化进程的开启和加速。这一研究发表在《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Reviews)。研究者认为,除了过度的神经活动外,肥胖、系统性的炎症等一些外部因素可能也干扰了大脑的免疫进程,从而促进了相关疾病的发展。当然,也有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推测,认为睡眠呼吸暂停只是通往认知功能下降的一条通道,作为一个起连接作用的中间过程,将高血压与认知功能的减退联系起来,而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夜间持续的血氧偏低可能加剧了高血压对认知减退的推动。高血压这一因素之所以会被考虑进来,是因为已经有不少证据将高血压识别为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下降的一个风险因素,而且睡眠呼吸暂停的人中,也很可能同时患高血压。很多疾病往往彼此关联,除了高血压和睡眠质量不佳而产生的疲惫外,睡眠呼吸暂停的人还很可能有2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这些更加强调了重视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的重要性。而鉴于当前科学证据所发现的睡眠呼吸暂停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很强的关系,对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