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俗称“打呼噜”,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异常,多发生在身材肥胖的中年男性。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打鼾是睡得深、睡得香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甚至是身体健康的标志。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打鼾其实是一种病态现象。如果打鼾同时伴有频繁的呼吸暂停现象,那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医学上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对睡眠现象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研究发现,睡眠中持续超过10秒钟以上的呼吸停止可以造成患者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明显减少,引起机体缺氧,因而将10秒以上的呼吸停止称为呼吸暂停。健康人在睡眠中偶尔也会发生呼吸暂停,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在打鼾患者中,这种呼吸暂停却频繁发生。如果打鼾者中这种呼吸暂停发生的频率超过每小时5次,即可导致反复发生的缺氧及从睡眠中憋醒,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年中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制定了一个全国标准的《诊疗指南》。在指南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定义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秒钟。
调查发现,人群中1%-4%的人患有该病。30-60岁的成年人中,四分之一的男性及十分之一的女性有该病的临床表现。据估计,全球每天大约有人死于该病。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睡眠时打鼾的历史,而大约5个打鼾的人中即有一个患有该病。在我国虽然目前还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从打鼾者的数量上推测一下,在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患者人数将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如何发生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上气道的狭窄和塌陷,形成严重的气道阻力,呼吸不能正常进行。打呼噜在健康人也会出现,当非常疲劳或饮酒后,咽部肌肉松弛,软腭塌陷,引起暂时性上气道狭窄,吸气时打呼噜。当调节体位或醒后,鼾声就消失了。
而在肥胖、颈部粗短、下巴短小的人中,由于先天发育或局部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上气道狭窄,容易引起打鼾,出现呼吸暂停。此外,从鼻腔到喉腔这一段上气道任何部位病变,比如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肥大等,导致局部阻塞或狭窄,严重时会出现呼吸暂停。最后,一些少见的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肢端肥大症等,也会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都有哪些危害
在打鼾的人群中,长期的低通气使血氧饱和度下降、红细胞增多、血流缓慢、血压升高,随之而来的是高血压、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高血压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可达50%以上,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1%-12%。而且这种患病率与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有关,即睡眠呼吸暂停越严重,高血压的趋势也越明显。与其他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血压大多在早晨最高,清晨头痛、头晕明显,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差。
2.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所致。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夜间低氧血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流动力学改变都可以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年,在世界十分著名的《柳叶刀》医学杂志上,瑞典的研究者报告了10例确诊为夜间心绞痛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经过治疗去除睡眠呼吸暂停后,心绞痛消失,动态心电图检查也发现心脏缺血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对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的心脏缺血、缺氧,单纯吸氧和夜间服用血管扩张药物常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经鼻气道正压通气去除睡眠呼吸暂停才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
3.心律失常 一些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在睡眠时反复出现心脏停跳,最长停跳时间达3秒,而白天检查心电图及心脏功能均正常。经睡眠呼吸监测发现这些人均患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脏停跳与呼吸暂停的发生在时间上密切相关,多在睡眠呼吸暂停的末期出现。在睡眠呼吸暂停时间最长、缺氧最严重时最易出现。去除呼吸暂停后,不需要任何药物,睡眠时的心跳停止自然消失。
4.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综合征。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外研究显示,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40%。
5.脑卒中 脑卒中好发于睡眠期间,夜间睡眠期常常是卒中的始发时段。据统计,20%-40%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睡眠期间。对睡眠期间发病的脑卒中患者的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卒中的发生与夜间呼吸睡眠异常有关。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睡眠医学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呼吸暂停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加倍,症状严重者的风险升高达3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