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即打呼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睡眠期间上呼吸道气流通过时冲击咽黏膜边缘和黏膜表面分泌物引起振动而产生鼾声;其部位始自鼻咽直至会厌,包括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及其腭咽弓和腭舌弓、舌根、咽肌及咽黏膜。打鼾可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缺氧,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西医认为这种病与疲劳、肥胖、鼻咽、呼吸系统等疾病相关,治疗上并无确切有效的方法。中医从健脾除湿,化痰活血等思路出发,改善病人体质,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先从我的一个病例说起。
张某,男40岁。
主诉:打鼾10余年,加重2月。
中医辩证:痰瘀互结证。
打鼾需警惕
小儿打鼾需警惕
老人打呼噜影响寿命
鼾症的中医诊治原则
鼾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痰浊贯穿始终,渐而瘀血内生,痰瘀并重互结,并兼见痰浊化热为患;本虚以肺、脾、肾虚衰为主。治疗当根据邪实正虚的偏胜,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治则。标实者,根据病邪性质分别采用化痰祛瘀、开窍醒神、清热化痰、平肝泻火之法,佐以健脾益气;本虚者,根据脏腑阴阳虚损情况,可选用健脾益肺、固肾培元、调和阴阳之法,佐以化痰通窍。
睡眠是生命的需要,所以人不能没有睡眠,而且每天缺少的睡眠还要补上,否则会受到惩罚,很像欠债一定要还一样。
从睡眠仪的检查结果来看,正常人在睡眠时有时眼球不活动或者只有很慢的浮动,这段时间比较长;但有时眼球很快地来回活动,这段时间比较短,与眼球慢动或快动的同时,脑电图出现不同的变化。由此,科学家把睡眠分成非快速眼动相睡眠和快速眼动相睡眠两部分,为书写方便起见,在文献中都用英文缩写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非快速眼动相睡眠写作NREM,而快速眼动相睡眠写作REM。
正常睡眠时的基本规律是,正常成年人在睡眠一开始先进入NREM,由浅入深,大概经过60~90分钟后,转成REM,REM持续时间只有10~15分钟左右,然后又转成NREM,就这样周期性地交替出现NREM和REM,一夜出现4~6次,直到清醒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