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一直盛传一句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医博大精深,千年岁月的砥砺,造就了万病回春的神奇;千年岁月的沉淀,积累了不胜枚举的良方!但在千年的流传中,药物的用量,一直是很多人表示很纠结的问题,其实,中药的配伍也有很多学问。今天就让医学大家秦伯未来告诉您中药的配伍与用量!
一、配合(包括禁忌)
一药有一药的作用,通过药与药的配合,能促使作用加强,或减少不良反应,发挥更好的效能,这是中药配合应用的重要意义。从单味药的应用到配合应用,再发展到方剂,毫无疑问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前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药与药配合的反应,不仅指出了有利的一面,还指出了不良的一面。共分六类:
1.相须:即两种功效相同的药物经过配合使用,可以互相促进加强效果。如知母配合黄柏,滋阴降火的作用更强,成方中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就是知母与黄柏配合使用的。
2.相使:两种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后能使直达病所,发挥更好的疗效。如附子以茯苓为使,成方中真武汤、附子汤均用茯苓为附子之使。
3.相畏:一种药物能受到另一种药物的克制,因而减低或消除其烈性的,叫做相畏。如半夏畏生姜,故炮制时即以生姜制半夏毒,中半夏毒者亦以生姜解救。
4.相恶:两药合用时,因牵制而减低其效能,叫做相恶,恶是不喜欢的意思。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性寒,能降低生姜的温性。
5.相杀:指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如防风杀砒毒,绿豆杀巴豆毒。
6.相反:合用后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相反和相畏的药必须慎用,所以前人编有十八反歌和十九畏歌。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歌中所提十八种药,即表示相反比较显著。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与乌头相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与甘草相反,人参、沙参等和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煴炙煿莫相依。
歌中所提十九种药,即表示相畏比较显著。如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此外,妊娠禁忌药也称堕胎药,本草书上很早就有记载,到《本草纲目》增为八十七种。其中有些药现在已根本不用,兹择使用者录下,处方时应尽量避去,以免引起事故。植物药,如大戟、巴豆、藜芦、丹皮、牛膝、桂心、皂荚、苡仁、瞿麦、附子、乌头、牵牛、半夏、南星、桃仁、芫花、槐实、茜根、红花、茅根、大麦糵、三棱、干姜、厚朴、通草、苏木、葵子、常山、生姜;动物药,如牛黄、蜈蚣、斑蝥、水蛭、虻虫、蟅虫、蝼蛄、猬皮、蜥蜴、蛇蜕、麝香;矿物药,如雄黄、芒硝、代赭、硇砂、砒石等。妊娠禁用的药物,主要是防止流产,但亦不尽禁忌。如《济阴纲目》是流行最广的妇科专书,它在安胎及治胎前诸疾中,都用了附子、肉桂、半夏、牛膝、丹皮、厚朴、茅根、通草、桃仁、芒硝等药。《内经》上也说过:“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然而,某些药物对妊娠禁忌的,还是应该谨慎,不能草率从事。
经验告诉我们,前人对于药物的配合十分细致,因为配合适当,能取得更高的疗效。
现在略举数则,供作处方参考。
1.肉桂配合黄连:名交泰丸,能治心肾不交。
2.吴萸配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干姜配合黄连:能除胸中寒热邪结。
4.半夏配合黄连:能化痰浊湿热郁结,宽胸止呕。
5.厚朴配合黄芩:能化脾胃湿热。
6.桂枝配合白芍:能调和营卫。
7.当归配合白芍:能养血。
8.当归配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9.蒲黄配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桃仁配合红花:能行血通经。
11.柴胡配合黄芩:能清肝胆热。
12.柴胡配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13.桑叶配合菊花:能清头目风热。
14.高良姜配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5.延胡索配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16.附子配合肉桂:能温下元。
17.黄柏配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18.苍术配合黄柏:能治湿热成痿。
19.杏仁配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0.半夏配合陈皮:能化湿痰。
21.神曲配合山楂:能消肉食积滞。
22.豆蔻配合砂仁:能健脾胃。
23.常山配合草果;能止疟疾。
24.龙骨配合牡蛎:能涩精气。
25.杜仲配合续断:能治腰膝痠疼。
26.天冬配合麦冬:能清养肺肾。
27.半夏配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闭。
28.女贞子配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29.桑叶配合黑芝麻:名桑麻丸,能治肝阳头晕。
30.山药配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31.升麻配合柴胡:能升提中气下陷。
32.鳖甲配合青蒿:能滋阴退蒸。
33.乌梅配合甘草:能生津止渴。
34.苍术配合厚朴:能逐湿浊。
35.豆豉配合葱白;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6.皂角配合白矾:名稀涎散,能吐风痰。
37.木香配合槟榔:能疏肠止痛。
38.三棱配合蓬莪术:能消坚化痞。
39.枳实配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40.丹皮配合山栀:能清血热。
41.旋覆花配合代赭石:能平噫气。
42.丁香配合柿蒂:能止呃逆。
43.补骨脂配合肉果:名二神丸,能止脾肾泄泻。
44.桑皮配合地骨皮:能泻肺火。
45.知母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46.木香配合黄连:名香连丸,能止赤白痢。
47.白矾配合郁金:名白金丸,能治癫狂。
48.枳实配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49.赤石脂配合禹余粮:名赤石脂禹余粮散,能涩大肠。
50.金樱子配合芡实:名水陆二仙丹,能止遗精。
51.枸杞子配合菊花:能明目。
52.生姜配合红枣:能和气血。
这类两种药味配合应用的例子很多,只要留意前人著作和成方的组成,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用药的方法,或寒热结合,或补泻结合,或上下、表里、气血相结合等,十分丰富,而又非常灵活。
二、用量
中药的用量,根据以下几个情况决定:
1.药物的性质:药物气味雄厚峻烈的用量小,平淡的比较重。前者如乌头、肉桂、干姜等,后者如山药、茯苓、扁豆等。质重的用量大,轻松的用量小。前者如鳖甲、牡蛎、磁石等,后者如桑叶、蝉衣、通草等。
2.方剂的组成:主药的用量重,协助药比较轻。如白虎汤中的石膏宜重用,知母、甘草的用量较少。在配伍方面,如左金丸中的吴萸的用量应轻于黄连,从整个方剂的组成来说,药数多,量较轻;药数少,量较重。
3.病情:病情严重、需要急救的用量重,病轻的或宜于长期调养的用量较轻。前者如四逆汤、大承气汤等,后者如桑菊饮、人参养营汤等。
4.体质:病人体质坚实的用量可重,娇弱的用量宜轻。一般西北地区用量大于东南地区,主要原因便是体质有强弱的关系。
5.年龄:成年人用量可重,小儿宜轻。一般小儿用量是大人的减半。用药量的轻重,虽视具体情况决定,但应该指出,一般用量是有一定标准的,在这标准上衡量出入,不是随便决定的。必须掌握标准用量,然后或增或减,才能中肯。
药量对于处方的疗效有极大影响,很好的一个处方,往往用量不适当失却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所说适当与不适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病情和体质的情况,用药是否轻重恰当;一方面依据药的配合关系,用药是否轻重恰当。凡是病重体实,用量当重;病重体虚,便当酌减;病轻体实,不需要重量;病轻体虚,更不容许用重量。又,药物的作用及配合后的作用随着用量的轻重而转变。如西藏红花少用和血,多用则破血。桂枝和白芍等量,能调和营卫;桂枝加重偏于卫,白芍加重偏于营。这在临证上是一番细致的功夫了。
关于古代度量衡制度和现代不同,古制都比今制为小。据近人考证,大概汉朝一两合市称四钱八分强,一升约今二合左右,提供参考,用以说明古方的分量不能作为现在处方用量的标准。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医学大家秦伯未方药论著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秦伯未编著;纪征瀚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