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发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成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4188.html

心血管疾病已造成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疾病负担。其中,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是中国人群的前两位死因[1]。打鼾是我国居民中常见的睡眠问题,也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常见症状。打鼾时的缺氧状态和机械损伤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2-6]。

现有研究对于打鼾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结论在广泛的不一致[7-10]。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存在多方面差异,例如研究覆盖人群年龄存在差异,所纳入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不同,一些重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压)的调整不足等。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立明教授团队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KadoorieBiobank,CKB),探索不同年龄段的中国成人中打鼾与心血管疾病及其不同亚型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年,CKB项目对全国10个地区50万名30-79岁的中国成人展开基线调查,全面收集各类基线信息,至今已经随访十余年,累计收集13万余例新发心血管疾病及不同亚型的病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HEST》杂志(IF=8.),主要发现包括:

1、打鼾与总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存在年龄差异

基线年龄小于50岁的成人中,调整包括收缩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已知危险因素后,与不打鼾(从不或偶尔打鼾)者相比,习惯性打鼾(经常打鼾)者发生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11%;50-64岁成人中,习惯性打鼾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略高于不打鼾者;65岁以上人群中未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

2、打鼾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存在年龄差异

打鼾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关联也主要体现在50岁以下人群中。调整包括收缩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该年龄段的习惯性打鼾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比不打鼾者增加18%。

3、打鼾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因亚型而异

50岁以下成人中,调整收缩压等因素后,习惯性打鼾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比不打鼾者高12%,而习惯性打鼾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在调整收缩压后完全消失。

本研究利用CKB项目人群年龄范围广、随访时间长、疾病分型细致准确的优势,发现了习惯性打鼾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亚型的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差异,为解释既往研究结果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中国证据。本研究发现,打鼾与心血管疾病及其亚型的关联主要体现在50岁以下人群中,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中国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群)的打鼾现象。

参考文献

1.  ZengXY,QiJL,YinP,etal.ReportonnationalandprovincialdiseaseburdeninChina,-.ChinCircJ./12;33(12):-.

2.  XieA,SkatrudJB,PuleoDS,MorganBJ.Exposuretohypoxiaproduceslong-lastingsympatheticactivationinhumans.JApplPhysiol().Oct;91(4):-.doi:10./jappl..91.4.

3.  WienerRC,ZhangR,ShankarA.ElevatedserumC-reactiveproteinandmarkersofsleepdisorderedbreathing.IntJVascMed.;:.doi:10.//

4.  GrassiG,MarkA,EslerM.Thesympatheticnervoussystemalterationsinhumanhypertension.CircRes.Mar;(6):-.doi:10.1/circresaha..

5.  FernandezAlvarezR,RubinosCuadradoG,AlonsoAriasR,etal.Snoringasadeterminantfactorofoxidativestressintheairwayofpatients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Lung.Jun;(3):-.doi:10./s---0

6.  CervantesGraciaK,Llanas-CornejoD,HusiH.CVDandoxidativestress.JClinMed.Feb;6(2)doi:10./jcm

7.  LiDM,LiuDB,WangXM,HeDD.Self-reportedhabitualsnoringand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all-causemortality.Atherosclerosis.Jul;(1):-.doi:10.1/j.atherosclerosis..04.

8.  XiaYJ.Relationshipsofsnoringhabit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tsmetabolicriskfactor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

9.  ZhangNJ,ZhangY,GuoXF,SunYX.Self-reportedsnoring,snoringintensityandincidentcoronaryheartdiseaseevents:InsightsfromalargeChinese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GeriatrGerontolInt.Jan;20(1):89-90.doi:10./ggi.

10.  FanMY,SunDJY,ZhouT,etal.Sleeppatterns,geneticsusceptibility,andincidentcardiovasculardisease:aprospectivestudyofUKbiobankparticipants.EurHeartJ.Mar14;41(11):-1.doi:10./eurheartj/ehz

作者简介

余灿清副教授

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担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肿瘤预防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秘书兼青委会秘书、《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通讯编委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项目)和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

李立明教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

-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夏威夷心脏研究所进修。

-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

历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首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

李立明教授是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杜兰大学、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客座或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年获得美国EISENHOWER总统奖,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奖,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院荣誉院士(HonFFPH)。

现任亚太公共卫生科学理事会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WHO行为干预专家委员会委员、WHO西太区慢病顾问、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组负责人、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慢性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主编、《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副主编。

先后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第4版、第5版和第6版)、八年制《临床流行病学》、《老年保健流行病学》、《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和《中国公共卫生的改革与思考》等著作。

自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综述、论文余篇。

关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KadoorieBiobank,CKB)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开展的慢性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建立中国健康人群队列和基于血液标本的基础健康数据库,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次和水平深入研究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各类重大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保护性因素、发病机理及流行规律和趋势,为有效地制定我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开发新的治疗和干预手段,提供中国人群的科学依据。

项目覆盖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暴露谱和疾病谱的城市和农村地区,样本量达51万余人;通过与当地疾病和死亡监测系统及医保系统有机整合,为我国超大规模前瞻性人群队列长期随访监测模式做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成功随访了15年。项目建立了世界上领先规模的整合的成年人健康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为转型期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发展和变化、疾病谱的改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人群现场,对提供我国人群慢性病病因或危险因素的科学证据,进而制定符合国情的慢性病防控对策、指导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项目涉及DNA标本的所有知识产权归属中国,全部基因标本在中国储存,为我国卫生界国际合作树立了典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wdac.com/dhwh/12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