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眼的骨缝里长出一朵“木耳”,四个小时才一点点抠出来。
小航4岁的时候,开始睡觉特别“香”。为什么呢?因为他开始打鼾了。
男孩子嘛,白天玩的累了,晚上自然睡得实,打鼾不算什么大事。爸爸是一直这样认为。
上幼儿园后,老师提醒小航的爸妈,她从来没见过鼾声这么大的孩子。
妈妈便从网上查,很多孩子打鼾是腺样体肥大造成的。小航的症状跟腺样体肥大一模一样,她想着等到孩子十岁以后腺样体自己就萎缩了,一方面可以省掉一部分开支,另一方面孩子也不用受开刀之苦。
半年后,小航换了一家幼儿园。没想到,爸妈再次被幼儿园老师点名。
孩子的鼾声太大了,已经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休息,有时还会吐白沫。
爸妈这才意识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决心要为小航做手术切除腺样体。
医院做了核磁,医生看了片子摇摇头告诉他们,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只能听天由命了。
爸爸不服气,这叫什么话,听天由命,这么多年的儿子不就白养了?
医院。医生看了小航的片子,说也只能开刀为他做个病理检验。
治不了病还要白开一刀,爸爸还是不能接受。
爸爸决定带小航医院,但医生的答复依旧是没有办法。
小航的核磁上究竟怎么了?只是做腺样体切除,医院都不敢接收小航?
小航爸爸开始慌了,医院找到医生,那个医生向他介绍了神经外副主任医师周忠清医生。
这时小航爸爸突然想起来,之前也曾有医生给他推荐过一个人,拿出信息一对比发现竟然是同一个人。一家人不再迟疑,马不停蹄赶来北京。
来到周医生这里之后,他安排小航重新做了核磁。核磁显示小航腺样体确实有些肥大,但导致鼾声这么大的主要原因还不是腺样体,而是因为一朵骨缝里的“木耳”。
这朵“木耳”就是腺样体后下方的一个瘤子。它长在咽后壁上,在寰椎和枢椎的骨缝里冒出来(也就是通常说的第1颈椎和第2颈椎),直接挤向呼吸道。
摇头或左右旋转头部的动作几乎全部发生于寰枢关节。四周还有重要的动脉、静脉血管,食道和气道也紧紧挨着病发位置,甚至脊髓也有可能受到了瘤子的干扰。种种医院都不敢轻易招惹这朵“木耳”。
大叔到达病房的时候,正好小航在睡觉,听着他的呼噜声确实很大。同屋的病友带着疲倦的面容和浓重的黑眼圈也跟我们反应,没想到一个孩子能打这么响的雷。
当时周医生高度怀疑是脊索瘤。瘤子越大呼吸道就越窄,小航的鼾声就越大。而且瘤子血供非常丰富,这说明它是一个实质性的瘤子,一直在不断生长。但是目前还没办法明确判断它的性质,恶性的还是良性的?骨源性肿瘤?脊索瘤?还是软骨肉瘤?这一切都只能做病理才能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越早切除越好,切除越干净越好。
周医生给小航父母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红色圆圈的地方就是骨缝里冒出来的瘤子。
经过反复讨论和商量,周医生决定从口腔进去切除瘤子。压住小航的舌头,吊起悬雍垂(俗话说的小舌头),视野一直向下探去,很深很窄,避开增生的腺样体,找到被瘤子挤窄的呼吸道。
呼吸道一层层的韧带、肌肉、筋膜被瘤子顶的非常薄,仔细分辨后,一层一层剥离、牵拉,终于瘤子暴露了出来。
从中线位置看,瘤子像两朵白色木耳,左右两边膨出,中间连接略窄。通常的瘤子可以用吸引器直接吸走,但这朵“木耳”根本吸不动,韧性很高。只能采用最笨的方法,一点一点剪掉,再拿镊子取出来。瘤子位置很深,视野也比较窄,加上是从寰椎枢椎的缝隙中长出来,剥离过程用了整整4个小时。
瘤子全部取出后,立即被送去做了病理。整个手术从上午7点一直进行到下午3点,很顺利。
一周后,“木耳”性质确定是脊索瘤。脊索瘤一般认为是胚胎残留细胞所致,具体的发病机制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中。脊索瘤一般好发于颅底和骶尾部。位置都比较深在,手术难度也比较大。内镜下经鼻或口入路的颅底外科手术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脊索瘤是良性肿瘤,一般切除干净复发几率不大,但其生长位置容易侵犯重要的神经组织,若发现不及时很容易形成严重后果。
因为手术位置关系,小航现在还不能吃东西,避免碰到伤口,造成感染。上图是和护士的互动。
一周之后,小航恢复非常好,出院回家了。
拿去年的鞋给7岁女儿穿,居然还合适,妈妈发现这里肯定有事儿
妈妈独自带着脑癌儿子从小学治到高三,今天得知分数,考上了!
年轻警察身体上怪事连连,母亲坚信直觉终于发现真相
她从眼眶到后脑勺都疼,明确诊断之后却开心地回家了
手术结束的五岁女孩无声流泪,第一句话是妈妈,帮我把眼泪擦干
小孩子哭泣后居然出现半身不遂背后原因很蹊跷!
洗头要抽搐10多次,美少女的妈妈坚持个日夜终见曙光
2岁的女儿长时间哭泣,三年之后父母才知真相心疼不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