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磁带、CD先后进入中国市场,连云港海洋音像社抓住了这股文化浪潮,横空出世后不仅在市区铺足五个销售点,还兼做批发生意,全国各地的商贩都会来此淘宝。
那些年,背靠海洋音像这棵大树,很多港城店主做起了出租音像的生意。兴业小区的碟中碟、繁荣路的泰嘉、浦西街工农路的蓝剑、天宇等音像社,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合,着实辉煌了一把。
“我当时在万润街开音像店,那几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很火,我店里只要带有《还珠格格》主题曲的磁带就能卖好几箱。”
连云港上至70后,下至90后,都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疯狂。一副耳机,一台随身听(条件好点的就CD机),在人群之间就是就牛逼的存在。
然而到了年,随着MP3进入中国市场,网络下载音乐的普及,许多音像店的生意一落千丈,连云港的磁带和CD也开始消亡。
尽管揣着5块钱在大街小巷租碟的岁月令港城人无比怀念,可是在VCD灭绝的年,每一盒磁带和光盘都只能老老实实的扮演“情怀”。
至于海洋音像社,早已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四海音像、雅阁知音坊也早已不知去向;就连碟中碟、天宇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店名,也早已消散在港城人的心头。
不过,依然有很多人笃信音像店不会死,如同电子书不会取代书店一样,它总有一天会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归来。
德平书店大概是唯一能读懂连云港人童年和青春的地方,也是封存连云港旧时光的藏宝箱。
书店二层的小阁楼,绝版的磁带和CD完好的保存在木架上。惊鸿一瞥间,关于往昔岁月的曲目瞬间刺破时间在脑海里回荡。
在那个既无露天电影、又无iMax的年代,学生党们唯有攒下零用钱,一咬牙一跺脚买下几块钱的磁带直抒胸臆。
那时候,人们不知道邓丽君的CD能流传多久;没人想到周杰伦能成为“天王”;流星花园就如林黛玉手里的《西厢记》,在一片禁忌和青涩中成为向往。
德平书店让连云港这座城市的记忆有了落脚点。
曾几何时,连云港人都得了恐“老”症,觉得老的东西都是腐朽的、伤感的、让人抑郁的。
但是在民主中路号,德平书店却老得从容又优雅。
德平书店是连云港作家作品历史资料库,在这里能看见港城人的历史变迁。
△德平一楼
德平书店还是“民间老旧古书博物馆”,无论是民国到21世纪初的老旧书籍,还是极其珍稀的地方文献,这里几乎都有。
△德平二楼
在德平,除了一些地方文物志,泛黄的“小画书”也称得上是这里的馆藏。
曾经,有多少小大哥沉迷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卷,有的是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
六脉神剑、凌波微步,只要下课铃一响,他们立马抄起扫帚,幻想自己就是少林寺里的扫地僧,故事的结局便是屌丝逆袭后一统江湖。
只不过,一切都敌不过班主任的如来神掌,单手拍案如一声惊雷:你这样肿归功啊?!
而今,当年的小大哥腰杆不再挺拔,芳华殆尽的年岁里,连云港人再想翻一翻卷边的武侠小说、听一曲绝版磁带,除了德平,实在不知道还能去哪。
德平书店,原名世界书局。关于书店的历史,颇有一丝传奇和无奈。
年初,上海世界书局事先未征得新浦“德发书庄”的同意,主动给该店从水路运一批书到连云港大浦码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成想,德发书庄拒收,而当时经营鸡毛掸子生意的冯德平主动接收了这批书,在民主路号租了两层楼安置这批书。
冯德平颇具生意头脑,竟然把书店经营的有声有色,还在板浦设立了分店。可到了年,日本飞机轰炸板浦,直接使分店倒闭。板浦德平的光辉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不已。
△《连云港市图书发行史志》,德平书店的传奇历史
而民主路的德平总店由于年火灾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在对私改造后宣布关闭。
年,因为李文伦的一纸提议,关闭59年的德平书店在年春节才得以在民主路号重出江湖。而德发书庄早已销声匿迹。
△李文伦
德平书店是时髦的。书店参照上海当时最先进的“钟书阁”关于书天、书地、书海的设计理念,重建后的德平书店,依然可以窥见一斑。
德平书店又是念旧的。民国起到21世纪初接近2万余册的老旧古书都能看到,爱书的人都能在这淘到宝。想要了解连云港,来德平书店准没错。
德平书店,入目皆是年代。时至今日,重新开张的德平书店已经营了5年。伴随着愈发浓厚的年代韵味,进出德平的人们发际线也越来越高。
至于那些剩下的,许多弥留人间的破碎已经成为往事,既然不可追,不如就相忘于德平。
连云港探索队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咖啡|图胖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