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感冒,颈部就“起包”
—病例解析—
病例:杨女士,32岁,自幼受凉或感冒后即可出现左侧颈部有一肿物,直径约1cm,局部有红肿痛不适,予以抗炎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但肿物仍持续存在,并逐渐增大,平均每年炎症发作6-10次。3年前患者颈部肿物再次出现感染,肿物增大,最大时肿物可达8cm*3cm,且伴有流脓,后脓肿自行破溃,予以抗炎治疗后稍有好转,但破溃部位持续未愈合,且反复有流脓症状,为进一步诊治,遂入院治疗。
入院后行颈部增强CT及MRI检查,初步诊断第二鳃裂瘘管伴感染。遂予以行颈部肿物及瘘管切除+左侧扁桃体切除,术中发现左侧扁桃体窝下极可见一瘘口,予以结扎处理。
术后随访1年余,颈部炎症性肿物未再复发。
鳃裂囊肿及瘘管
疾病概要
鳃裂囊肿和瘘管(branchialcyatandfitala)是颈部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由各对鳃裂未完全融合退化的组织发育而成。包括来源于第一鳃裂的耳颈瘘管及囊肿和第2、3、4鳃裂的颈侧瘘管及囊肿。两端均有开口者称为瘘管,仅一端开口者称为不完全瘘管(或窦道);若两端均无开口,仅为残留于组织内的上皮腔隙,因其内有分泌物减留,称为囊肿。
鳃裂囊肿及瘘管的分类
1.第1鳃裂瘘管又称耳颈瘘管,位置常在外耳道附近,可行经面神经主干或其较大分支的外侧或内侧,向下达舌骨水平以上部位;外瘘口常位于耳垂或下颌角的前后,内瘘口常通向外耳道,也有通向中耳腔甚至咽鼓管的。
2.第2鳃裂瘘管完全性瘘管的外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中下1/3相交处,瘘管经过颈阔肌深侧,沿颈动脉鞘上行,穿过颈内、外动脉之间,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的浅面,向内终止于扁桃体窝。
3.第3鳃裂瘘管瘘管外口位置大致同第2鳃裂瘘管,瘘管顺颈动脉鞘上行,越过舌下神经,穿过舌骨与喉上神经间的甲状舌骨膜,终止于梨状窝内口处。
4.第4鳃裂瘘管及囊肿其外口位置于第2、3鳃裂瘘口相同或在胸前部,沿颈动脉鞘下降到胸部,左侧绕主动脉弓,右侧绕锁骨下动脉,再上升到颈部,顺沿颈总动脉浅侧上行,跨过舌下神经,然后绕颈内动脉之后、内侧下行,至喉上神经内支下方穿过甲状舌骨膜,到达上段食管处。
临床表现
颈部反复发作的感染为鳃裂瘘管的典型临床表现。
1.第一鳃裂瘘管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下颌角后下方有肿块,压之耳内分泌物增多,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
2.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瘘口,有时瘘口很细,细如针尖或小凹陷,常有少许分泌物。病人常觉口内有臭味。
诊断
检查在颈部、外耳道、咽腔、梨状窝或扁桃体等部位有无瘘口,同时需行颈部增强MRI检查。
纤维喉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内瘘口
超声检查可以鉴别实质性与囊性病变
也可行食管钡餐造影了解内瘘口情况
从外瘘口注入亚甲蓝,在喉镜或食管镜下观察有无染色剂。
治疗
除在急性感染期外,应尽早手术切除。
手术时机选择:
①无症状者不必急于手术
②有感染者必须先控制好感染
③反复感染者应于下次感染前及瘢痕形成前尽快手术
术后注意事项
半流食逐渐过渡到软食,同时给予抗炎治疗,颈部负压引流放置24~48小时。
需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复发。
本期作者介绍
胡海霞
上海交通大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本期专家介绍
向明亮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耳鼻咽喉科科主任。兼职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头颈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耳鼻咽喉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上海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上海交大医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及耳鼻咽喉科学系副主任,为《中华耳科学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多本学术期刊编委。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多种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耳鼻咽喉、颈部和颌面等部位早中期恶性肿瘤的器官功能保存性手术和晚期恶性肿瘤的计划根治性手术、头颈部肿瘤的术后组织缺损一期修复术、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鼻咽良恶性肿瘤切除术、及神经监测和神经解剖保护的甲状腺肿瘤和腮腺肿瘤精细化手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脑脊液漏、儿童甲状腺癌、儿童颈部肿块、斜颈、以及颈段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面亦经验丰富。
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
地点:医院总院(瑞金二路号)
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30
附:周六专病门诊3:嗓音专病门诊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