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循环系统内持续流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称为血压。理想的血压值是</80mmHg。
两上肢的血压可有轻度差别。若两上臂的血压差别较大,应按高的一侧的血压值来诊断高血压和评估疗效。若两侧血压差值超过20mmHg,应注意检查是否由病理性因素所致。
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mmHg。脉压增大是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白天,人体较活跃,身体需要更多的氧和营养,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输送,血压就高些。夜里睡眠时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营养,血压就低些。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1~3点为最低谷。
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血压波动,冬季血压水平要比夏季高些。血压也会因运动、排泄等活动和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而升高。健康人血压暂时升高会很快恢复,如果出现慢性血压持续较高的状态,就成了高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考虑为高血压。若在家中自己测量,血压超过/85mmHg则提示血压增高。
目前90%以上的高血压原因尚不明确,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如果血压高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肾脏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称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服药治疗的效果差,应当针对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能有效降低甚至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高血压的易患对象有:摄盐过多、进食高热量食物而缺乏活动所致的超重/肥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有高血压家族史、男性≥55岁及更年期后的女性。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者,建议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3亿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高血压病例达万。中国是卒中高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卒中/心梗发病比例为5:1,因此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卒中。中国人群属于高盐饮食群体,食盐人均摄入量为10.5~12g/天,而且饮食结构具有高钠低钾的特点,高血压伴糖脂代谢异常或超重肥胖等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此病。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患者万,这些患者超过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心脑血管病死亡人群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中国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心梗的比例明显高于欧美人群,近年来中国人群中的高血压发病率在24%~27%之间(山东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44%)。自年至今,中国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高血压“三率”)已有显著升高,年中国高血压“三率”已经分别达到50%、45%与17%。年至年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卒中死亡率可达.2/10万~/10万,尽管近年来该比例已经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如何早期发现、确诊高血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有些患者是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需要透析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所以建议正常血压成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制度,到医疗机构就诊,不管看什么病,均要测量血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肥胖、睡眠打鼾、乏力、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或麻痹、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提示可能血压高,要尽快就诊。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什么特殊性很多的高血压患者问到,现在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表现为高压(收缩压)高而低压(舒张压)不高,脉压增大,这种情况有什么问题吗?其实这种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了让大家了解这种老年高血压存在的风险,介绍一下其临床特点有哪些。
据报道,例老年人高血压,其中混合型高血压占55.0%,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45.0%。上海部分地区自然人群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3.7%,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人高血压人数的49.5%。国外报道结果与国内一致。另外,文献报道,随年龄增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无论活动还是休息,血压均有明显波动性。既使在1天之内亦有较大波动,尤其是收缩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生血压异常波动现象可能与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障碍有关,多因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所致。
提示:仅以1次偶测血压值与24小时血压平均值作为诊断依据欠妥。有人建议使用2小时血压连续监测取得的平均值,可以较好地代表24小时血压平均值。考虑此特点,对这种高血压用药要慎重,选择好用药时间,常规测定立、卧位血压就显得十分必要。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除具有较大的血压波动外,还有体位改变时易发生低血压的独特的临床表现。其原因可能与体位改变引起机体反射性调节血压功能减退有关。如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反射性调节能力减退等均可能是造成体位改变引起血压大幅度降低的原因。其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达11%~50%。
直立性低血压除收缩压下降大于或等于3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15毫米汞柱外,还同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常见有黑蒙、头晕,甚至昏倒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少数病人有心绞痛发生。因此,该型高血压病人应避免卧位突然起立,亦要避免过多服用利尿剂、镇静剂和某些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降压药物。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并发症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较严重。常见的并发症有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典型高血压。有人进行高血压普查和随访,提出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死亡率为17.6%,而收缩压低于毫米汞柱者死亡率为7.7%。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60~90岁组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每增加1毫米汞柱,每年死亡率则增加1%。由此不难看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不但易发生并发症,而且是高血压病人致死的主要临床类型,故对其应加强防范。
高血压病不治疗的危害很多的朋友说得了高血压就是治不好了,所以就不需要再治疗了,对于这种错误的观点,小编还是觉得有必要写一个关于高血压不治疗的危害给大家说明和总结一下。
高血压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因此,即使发生了高血压病也往往不被察觉。在漫长的病程中,它悄悄地损害着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人将全身的血管比喻为复杂的“公路网”,这条“公路网”是用来运输人体各种物质的。一旦某处血管发生阻塞,就会发生所谓的“人体交通事故”,常见的有脑血管事故、心血管事故、肺血管事故及四肢血管事故。
除四肢血管事故外,其他都属于严重事故,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高血压病及其引起的动脉硬化是这些事故的最大的“肇事者”。因此称高血压病是“无声杀手”并非危言耸听。
人体如果只是血压升高,没有自觉症状的话,可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血压高的人与血压低的人相比,反而可以在社会活动中精力更充沛。那么为什么说高血压病不好呢?这是因为血压升高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促进因子。
所谓动脉硬化,顾名思义,就是动脉变硬。它分三个类型:
1、粥样硬化:随着血压的升高,血液中的脂肪与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膜与中膜之间,因脂肪的凝固产生某种粥样斑块。
2、中膜硬化:在动脉的中层,钙质沉着,因而产生硬化。
3、细小动脉硬化:由于高血压病等原因,细小动脉持续收缩而导致中膜肥厚。这种情况的肥厚,使血管内腔变狭窄。
粥样硬化与细小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在心、脑、肾等脏器,心脏的冠状动脉与脑的动脉容易出现硬化,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等致命疾病的原因。而高血压病则加速动脉硬化的恶化。随着人体的衰老及器官功能的下降动脉硬化是一定会出现的,但个体差异也非常大。
对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动脉硬化,在现代医学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由糖尿病等因素引起的动脉硬化,对原发疾病本身治疗是先决条件。
被称为三大成人病的癌、脑卒中、心脏病中的两个是由高血压病导致动脉硬化而引起的。由此可见,高血压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应该积极预防。
动脉硬化与血压:心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量,约60~80毫升。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血管瞬间的扩张、收缩,能帮助血液流动顺畅地进行。可是如果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失去弹性,因而收缩减弱、扩张困难,血压也随之上升。
高血压病的危害在于它是引发心脏病、脑溢血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吸烟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独立因素。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也必须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否则不能完全预防脑溢血的发生。
临床观察显示:不吸烟的人发生脑溢血的几率比吸烟者明显低。虽然药物可以控制血压,但是药物不能控制吸烟习惯,也就无法根除心脑血管的诱发因素。
如果在高血压病之外再加上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那么患脑溢血、心脏病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高血压病分为由肾脏或肾上腺的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和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病只占全部高血压病的不到10%,一旦原有的疾病被治愈,血压也就恢复正常。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则不同,即使仔细进行检查也找不到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
高压血病患者中大多数都是这种原发性高血压病。如果患这种病的时间长了,最终将导致脑卒中、心脏病等并发症,缩短人的寿命。
以某地区的人为对象,调查得出的高血压病与死亡率的关系。收缩压(最高血压)在mmHg以上的人12年后的生存率约为64%;而另一方面,舒张压(最低血压)最高达到mmHg以上的人12年后的生存率却很低,大约只有30%。这就是说患高血压病10年后,寿命将缩短。
高血压三级预防策略是什么?髙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多,常常在发生严重、不可完全逆转的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时才表现出来。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控制高血压一致认为,控制高血压的关键是及早发现、早期预防。
预防策略分为三级。其中二、三级预防是对已患病者防止疾病复发、加重、并发症产生和死亡。而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上医治未病”,也就是一级预防。所谓髙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就是发病前期的预防,即对已有髙血压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病的个体或人群的预防。
一级预防有两种互为补充的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前者是根据高血压病家族史、青少年时期血压升高史和肥胖,寻找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病的髙危人群及早预防,以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病,或减少得病的机会;后者是干预全社会人群,促使人们从青少年时期就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降低患病率,相比之下更具潜力和深远意义,这是主要的预防方针。
所谓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即是高血压病临床前期预防,是指对已发生高血压病的患者采取措施,防止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要坚持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即对已有高血压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病的个体或人群进行必要的预防。
(2)对已发生高血压病者进行系统正规地抗高血压治疗:即选用较好的降压药物及较好的服药时间。另外,建议高血压患者还需要改善血液黏度,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3)治疗时选择比较好的监测血压方法:即在血压高峰时测血压,以使血压真实地反映出正常或不正常。
上述措施只要坚持长期做到,就会收到预期效果。实施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首先要早期发现,其次要做到早期诊断,以便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分级管理。还要做到早期治疗,使高血压病患者坚持服药并提高复查率,随时对患者的血压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所谓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是指对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衰、脑卒中时,及时合理地进行处理,控制病情发展,抢救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以及在这些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迸行有效的康复治疗。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是降低高血压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做好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医生与患者密切配合,当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诸如头痛、头晕、口唇及肢体麻木、行走不便、口齿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找医生进行检查诊治,这样才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早发现,进行早期的合理处理,这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抢救患者生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三级预防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天气变化、患者情绪波动或过度劳累时,更应注意病情的变化。
(2)对已出现脑卒中、肾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应尽早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积极进行救治,尽快稳定病情,降低病死率,此乃三级预防的重要一环。
(3)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在经积极抢救治疗病情稳定后,应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这对改善高血压病并发症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化伍德灯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