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解读什么是肢端肥大症它和2型糖尿病


一、有关肢端肥大症的概念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和巨人症(gigantism)是由于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持久过度分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由垂体GH瘤或垂体GH细胞增生引起,发生在青春期后,骨骺已闭合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发生在青春期前,骨骺未闭合者表现为巨人症,其中巨人症较少见,本节不做介绍。肢端肥大症也可以是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MEN)1型或Albright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或与其他散发性内分泌肿瘤伴随发生。

GH的分泌受下丘脑激素的双重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刺激GH分泌,生长抑素(SS)抑制其分泌,另外,循环血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和GH也对垂体GH分泌和下丘脑GHRH/SS分泌有反馈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GH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及性激素可以增加GH的分泌。GH分泌呈脉冲式,正常人基础状态下血清GH水平很低(<3μg/L),在低水平基础上有自发、间断的高峰,这种高峰不受进食、血糖、其他激素及应激的影响,入睡后45~90分钟血清GH出现明显升高,这种升高不被高血糖或药物抑制,另外,运动、应激也可引起GH的升高,急性低血糖是GH分泌的强烈刺激,但缓慢的血糖下降不会出现GH的升高,ICF-1是垂体GH分泌的主要负反馈抑制因子,能抑制GH基因的转录和GH的分泌,对下丘脑GHRH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垂体GH瘤或垂体GH细胞增生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但很多证据支持几乎所有的垂体腺瘤细胞均为单克隆来源,研究发现垂体生长激素腺瘤与体细胞的G蛋白功能变异有关,约40%患者存在编码Gsa基因的突变,煅常见的突变位点是G蛋白的Arg和Glu位点,肿瘤生长因子的表达、下丘脑GHRH瘤及异位GHRH瘤可能刺激垂体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启动垂体生长细胞异常增殖的分子机制仍未明了。

肢端肥大症起病缓慢,因身体的变化逐渐产生而得不到及时发现,就诊率低,常常在出现严重的重要脏器损害或代谢异常时才被确诊,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缩短寿命。肢端肥大症的临床症状涉及全身各个脏器,以骨骼、内脏及软组织的增生肥大为主要特征,发病年龄20~29岁多见,男女无差别,患者有典型性外貌:面容丑陋、鼻大唇厚、手足增大、皮肤增厚、多汗和皮脂腺分泌过多,晚期更有头形变长、眉弓突出、前额斜长、下颌前突,有齿疏和反咬合,枕骨粗隆增大后突、前额和头皮多皱褶、桶状胸和驼背等。

其他临床表现还有:

①垂体腺瘤压迫、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的头痛、视觉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腺垂体功能减退和垂体卒中;

②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③心脑血管系统受累: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等;

④呼吸系统:舌肥大、语音低沉、通气障碍、喘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呼吸道感染;

⑤骨关节受累:滑膜组织和关节软骨增生、肥大性骨关节病、髋和膝关节功能受损,出现腕管综合征、背痛和周围关节痛;

⑥泌乳素分泌过多时女性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性功能障碍;

⑦结肠癌、甲状腺癌、肺癌等发病率增加。本节着重讨论肢端肥大症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

二、肢端肥大痛与糖代谢异常

肢端肥大症患者常常伴有糖代谢异常。继发性糖尿病的发生率为9%~23%,糖耐量减退(IGT)的发生率可达35%~50%。目前GH对糖代谢的影响了解尚不深入,主要认为是GH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与其竞争同一受体,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葡萄糖的转运和利用受阻。胰岛素抵抗也是主要原因,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与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受损、对葡萄糖的代谢缺陷及肝糖输出增加有关。另外有报道,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缺陷也是糖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

高GH血症促使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当GH的升血糖作用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平衡时,糖耐量正常,前者作用大于后者时出现IGT,当长期持续的高GH血症引起的髙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失代偿时,出现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决定了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糖耐量状态,也是决定患者是否并发糖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肢端肥大症悤者糖代谢的异常不但与年龄和IGF-1的水平有关,还与高GH血症的持续时间、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及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程度有关。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肢端肥大症可以降低继发性糖尿病的发生。

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糖尿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2型糖尿病相似,病情多为轻到中度,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极为罕见,仅有个案报道。GH本身具有促进脂肪分解,加强脂肪酸氧化作用生成酮体的倾向,但单独的高GH血症不足以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需要同时存在胰岛素的不足,这种不足可以是类似1型糖尿病的绝对不足,也可以是相对不足,胰岛素的不足才是引起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肢端肥大症致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葡萄糖抑制实验后血GH谷值、发病年龄和病程,而肿瘤是否侵袭以及GH基础值水平与空腹血糖的高低无关。

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糖尿病极少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当高GH血症得到积极治疗后,糖代谢异常也多能恢复。但是GH和IGF-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增殖型视网膜病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清GH和1GF-1浓度明显髙于无视网膜病变者,有报道IGF-1可刺激视网膜血管的生长,形成血管瘤和新生血管。

肢端肥大症也可与2型糖尿病合并存在,尤其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后或药物控制肢端肥大症后,血糖仍高于正常的患者,要警惕这一可能。

肢端肥大症导致的继发性糖尿病的特点是:

①糖尿病的病情多为轻度或中度,血、尿糖极度增髙者少见。病情受进食量、体重、电解质、体力活动等影响而变化。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偶见。

③远期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肾及神经病变不多见。

④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肢端肥大症而不是糖代谢异常。

⑤成功治疗GH瘤可使继发性糖代谢紊乱明显改善或消失。

典型的肢端肥大症导致继发性糖尿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某些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外观改变常常是缓慢的,容易被忽视,对于那些有明显胰岛素抵抗,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肢端肥大症继发糖尿病的可能,应检测血清GH和IGF-1水平。1天内多次血清GH水平≤0.05nmol/L时可判断为GH水平正常;如果>0.05nmol/L,须行葡萄糖负荷试验来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也可用进餐代替葡萄糖。如果血糖峰值超过空腹值50%,且GH水平≤0.05nmol/L,判断为被抑制,只要血糖峰值未达到要求,需重复试验。对于明确诊断为肢端肥大症的患者均应常规进行糖尿病的相关检查。

肢端肥大症患者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案)》将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标定为:①将随机血清GH水平控制在0.12nmol/L以下,口服葡萄糖负荷后≤0.05nmol/L;②使血清IGF-1水平下降至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范围内;③消除或者缩小垂体肿瘤并防止其复发;④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特别是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和代谢素乱;⑤尽可能保留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已有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应作相应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

随着原发病的控制,血清GH和IGF-1水平的下降,大部分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可以得到纠正和改善,降糖药物剂量逐渐减少至停用,但这一过程一般较缓慢,约需1~2年。肢端肥大症继发糖尿病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但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患者所需胰岛素用量较2型糖尿病明显增加,可合并口服药物,随着肢端肥大症的好转,逐渐调整糖尿病治疗药物。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wdac.com/dhwh/7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