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路上有座小桥,二十多米长,平时几步就可以跨过去。
可液压车爬桥时,就像陷进泥淖里,陈延山和同事两个拉、一个推,喘着粗气。
时间是3月29日凌晨1点多,大家连着拼了几天,体力耗尽了。
液压车是盒马店里运货的,临时顶上用作社区配送车,一辆车载着近千斤物资。
几个人身前,是18个封控小区;身后,人编制的盒马mini北洋泾店里,只剩19人。
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博山路所在的浦东新区属管控之列。封控区域内,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车辆只进不出。
很多盒马店员工也在居家观察之中。
接连十几天,每晚21点10分,店里线上订单截止。21点30分之后,陈延山和同事转战店外,给周边18个封控小区的社区集单送货,最晚的一天,送到凌晨3点40分。
送菜返程路上,深夜,长街,抬头,陈延山拍了几段视频。
“看到吗,估计他们(居民)在窗户里看着我们”。
3月29日23时,北洋泾店留守者减到10人。旁边商场检测出异常,部分店员又须隔离。
就这10人,又坚持送了4个小区。
即便后来需要按照要求居家隔离,陈延山也在盘货排期,像是电池在充电,满电复出之后,再往返于各小区。
非常时期,这些上海抗疫保供群体中的平凡一员,他们熬过深夜,雕刻出城市的光。
图说:深夜里,陈延山(黑衣者)推着液压车爬坡,为社区运送生活物资。
“人员缺口:81%”
做过三家店的店长,陈延山从来没遇到这种情况。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盒马mini北洋泾店里,众多员工须居家观察,一共人的编制的店里,几天前,一度只剩19人。
“人员缺口:81%。”陈延山向上级汇报,“那一刻,我有点发懵。”
另一面,周边居民集中采买生活物资,线上线下采购量一度暴增。
陈延山形容最紧张的场景:补货员小跑着从后仓,双手环抱着商品进前店,还没摆上货架,就被拿光了。“居民两三个手推车地买”。
店里原本有6台自助收银机、1台人工收银机,临时加了4台移动POS机,才把购物长队消解掉。
线上订单,平时一个单可能就三四件商品,现在一个单,经常出现60多件商品。
粗略计算,拣货、打包、配送等作业量瞬间涨4倍。
成吨地补货,总算不至于让货架空着,居民的恐慌情绪,也随着政府及时辟谣,很快消散。
人手不够依旧是最大的难题:比如果蔬区,以前配置7个人,现在只剩1个人,从早到晚连轴转。
这位店长决定,无论怎么缺人,都要先补充配送队伍力量,“生命线不能垮掉。”
最近两天,想尽各种办法,原本编制27人的配送队伍,补充到23人。
这23人需要服务门店半径3公里范围内的30万人——盒马mini北洋泾店周边,有四栋高端写字楼,1座独立公寓,还有成片的老小区。
3月28日前后,很多小区封控。
新问题来了。
有一个社区的老主顾找到陈延山:“陈店长,我们的封控小区里,有部分居民已经隔离观察超过10天,冰箱里已经空了。”
图说:店长陈延山工作近照。
前半句说着话,后半句打鼾了
盒马货架上是满的,居民冰箱里是空的。盒马有菜有肉,运不出去,居民来不了。
看着陈延山心里堵得慌。
他知道,老小区里,很多老人操作手机不熟练,不会使用APP。
后方总部传来消息,特殊时期特别对待:社区集单——居民社区确定牵头人,社区住户有物资需求,集中下订单,交由盒马相关对接人员。生活物资定时、定点地配送至小区。
线上订单还得照常送。陈延山回头看了看身后这几个人,快哭了。
咬着牙选出5个小伙子,负责社区集单配送,白天实在忙不过来,就晚上下班后送。
每晚21时10分,店里线上订单截止。店里的班结束了,店外的活儿开始了。
先保证18个住户密度大、物资需求量大、老年人居多的封控小区。
18个“盒社群”里,每天集单少则五六十袋,多的有袋。一袋装了当下其他线上订单约4倍的量。
一袋就是一个家庭,人力运不动?把店里的液压车调出来。
有员工累得腰直不起来了,陈延山也听到一些“不理解”的声音:眼下这么点人,应该保住门店的线上、线下。
“保住门店线上线下是为了什么,为了谁?”陈延山让大家想,“我们平时常说‘比远亲更近,比近邻更亲’,现在才是真正考验这句话的时候。”
他自己也决定,加入社区集单配送队伍,用行动稳军心。
手机显示,陈延山每天的走路步数超过3.5万步。
他和几个同事,拣货、打包、配送,最晚的一次,从21点30分,送到翌日凌晨3点40分。
让陈延山久不能忘的一幕是,看见生活物资的居民们,像幼儿园的孩童等待家长放学一样,小跑着迎过来。
晚上,门店这19人不敢离开,也不能离开,晚上只能睡在店里。陈延山家住浦西,上班路20多公里,有3天,他睡在店旁边的车里。
上海的夜里,清冷,被冻醒了,一激灵,一脚踢到车窗上。
他摇下车窗,看看能不能看到星星。
很快,总部送来了保障物资:帐篷、被子、毛毯……大家席地而卧,小声地聊着天,前半句还说着,后半句打鼾了。
图说:一趟趟往返于门店和封控小区送物资,摘下口罩的片刻,陈延山大口喘息。
有个小愿望,拍张全家福
3月29日,送到倒数第二个社区时,刚过凌晨1点,胜利在望。
城市熟睡了,只有液压车轮在较着劲,陈延山想着,“拍个视频纪念一下吧”。
在视频里,他说出了“(我们)像一个孤独的勇者。”
店里大面积减员,夜宿街头车中,曾让他感觉孤立无援。
也有无数的小温暖让他勇敢:辖区食药监局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强烈要求来店里做送菜志愿者;盒社群里,有居民评价:“泾东这次因盒马而骄傲……”;门店附近下水管道有一晚坏了,第二天一早就维修单位被弄好了。
图说:社区集单的社群里,居民的发言。
只要每颗螺丝钉都拧得紧紧的,尽力不给疫情留缝隙。
有居民在社群里,给陈延山发来满满两个手机屏的感言。陈店长读着每个字,嗓子有点紧,眼眶发湿“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深夜的博山路上,陈延山手机前方,店里水产部的主管站在液压车上,伸开双臂,拥抱夜空。
陈延山还笑言,“就是这么惬意,还可以搭顺风车。”
陈延山以前没听过《孤勇者》这首歌,3月29日,他第一次听,“我喜欢这句‘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就在听这首歌的时候,他也被要求居家观察了。店里只剩10人留守。
30日0点,他把钉钉签名改成了“少年有怕过,但从未输过。”来鼓励店里留守与隔离留置的、平均年龄26岁的同事们。
陈延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4月5日,他听说,其他盒马店的战友们,还在上海的27家门店坚守阵地,覆盖上海将近个小区。
群勇者,不孤单。
说到这轮疫情,37岁的陈延山说,你看我的名字,再延绵的高山,也能迈过去。如常的上海一定会很快回来。
他还有个小愿望,希望北洋泾所有店员都能安全、健康地回来,拍一张全家福,大家站在一起,也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