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报道和演讲,国内四位现代医学大家力挺中医治疗癌症!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分子药理与心血管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呼吸内科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肿瘤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消化外科专家)
韩启德院士:
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
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中医是人的艺术,是我们要大力推崇的,中医能看好病,无可非议;中医要大力推广,要继承发扬,毫无问题。中医凭感觉、凭经验,但是说有没有经过实证?有。经过两三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大量的病都看好了,这是事实。
要学习中医的接诊之道
现在的西医几乎已经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让到检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这个病人就感动得掉眼泪,说你是我看的第六个医生,前面五个医生都没有碰过我一下肚子。我们西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完全靠设备,完全靠人为确定的指标来解决问题。尽管有它很好的能解决问题的地方,但是确实离开病人越来越远,这就容易造成矛盾。
不说别的因素,中医来说首先要把脉,医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个笑容,病人的感觉跟我等了几个小时,看到医生头都不抬,化验单一开检查去,感觉很不一样。
西医看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然后说你没病,病人不生气吗?我要你干吗?我就是难受,你说我没病?中医不会这样,我当中医,病人刚走进来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么问题,然后坐下来,在农村的时候,妇女坐下来给你一个胳膊,什么也不说,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脉是不是怀孕了。
整个现代医学有点忘记了医学的最根本是人,我们开始把人当作机器,当作局部,忘了人是会思想的,什么东西都看片子,看化验,所以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开始远离人文,这是非常危险的。樊代明院士:
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对此,我有四句话:
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
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
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
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第一句话,屠呦呦研究员获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
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
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尤其是古代玄学中医的子午流注和飞腾八法,这是很深的中医知识,我们应该让真正的传统中医来帮助自己“纠偏”。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