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您如何让宝宝一觉睡到天亮


对孩子来说,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长发育。一方面,睡觉可使大脑神经、肌肉等得以松弛,解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孩子睡着后,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其中促进人体长高的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的3倍左右,所以充足的睡眠对长高非常有利。因此,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能有优质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但有些孩子在入睡后,常有些“小动作”:出汗、磨牙、惊醒、哭闹。很多父母都会存有疑问:这些“小动作”会不会影响睡眠,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1.怎么让孩子一觉睡到天亮?

  白天给孩子安排好合理的、有益的活动,让孩子精力得到释放,保持身心愉快,夜间入睡自然就容易了。安排好规律的睡眠时间,包括合理的午睡,并确定上床时间。建立固定的睡觉前常规,包括入睡前洗脸、洗脚、放音乐讲故事等,避免睡前过于激烈和兴奋的活动。

  上床时间不宜太早,如希望孩子晚上8:30入睡,而孩子通常要晚上11:30才入睡,不妨让孩子11:15上床,让她在上床后20分钟内入睡,可逐步提前上床时间,直到建立一个适宜孩子的睡眠时间日程。给孩子一个放松、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要暗,去除让孩子分散注意力的物品,比如电视、电话等。另外,有些孩子需要一些安慰物,如抱熊等玩具,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不安情绪。

  当孩子不想睡觉或哭闹时,坚持不让孩子起床,可以抚摸孩子,引导孩子逐渐安静下来,语气要坚定温和,告诉孩子这是睡觉而不是玩的时间。另外,不要将卧室作为孩子的惩罚场所,以免孩子对睡眠有排斥、恐惧的心理。

  睡觉前后一些异常情况,预示着宝宝可能要生病了

  孩子在正常睡眠时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而无声,如果突然出现打鼾、面红等症状,很可能都是生病的前兆。家长不要认为孩子睡着了就“万事大吉”,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各种病症的征兆。

  有调查显示,在有打鼾习惯的儿童中,有超过60%的半夜会咳嗽,气喘的也达到40%左右;而有86%的气喘儿童,半夜睡觉既打鼾又咳嗽。除了睡觉打鼾可能为气喘前兆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

  睡前烦躁、磨人,入睡后容易惊醒而且全身干涩、面红,脉搏超过了正常数,这常预示着发烧即将来临。

  入睡后撩衣蹬被,并伴有两颧及口唇发红,口渴或手足心发热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阴虚肺热所致。

  入睡后面朝下,屁股高抬,并伴有口舌溃疡、烦躁、惊恐不安等病状,中医认为是“心经热则伏卧”。这常常是小儿患各种急性热病后,余热未尽所致。

  入睡后翻来覆去,反复折腾,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口唇发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等症状,这是胃有宿食的缘故,应及时消食导滞。

2.不要这样哄孩子睡觉

  摇睡:为了让宝宝尽快入睡,有些家长通常会把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

  这种做法对10个月内的宝宝相当有害,因为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征”。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

  陪睡:从宝宝一出生就应积极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即使是新生儿,也不应与妈妈同睡一个被窝。长期陪睡会令宝宝出现一种“恋母”心理,到了幼儿园甚至上小学的年龄,与妈妈分离还会很困难。培养孩子独睡习惯从1岁开始,宝宝入睡较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利用这些特点鼓励宝宝独睡,宝宝较易接受。

  俯睡:专家已发现,婴儿猝死综合征与睡眠姿势有关,特别是脸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险性。因为婴儿一般不会自己翻身,并且无法主动避开口鼻前的障碍物,呼吸道受阻时,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气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当胃蠕动、胃内压增高时,食物就会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狭窄的呼吸道,造成婴儿猝死。因此3、4个月前的小婴儿,应尽量避免俯睡。

  亮睡:宝宝睡觉一定要关灯,虽然有的时候半夜要醒来给宝宝喂奶、把尿的。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自己能轻易开关等的地方睡觉。婴儿在通宵开灯的环境中睡眠,可导致睡眠不良、睡眠时间缩短,进而减慢发育速度。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卧室内通宵亮着灯,改变了人体适应的昼明夜暗的自然规律,影响宝宝正常的新陈代谢,危害生长发育。

  

3.睡眠对宝宝生长发育的作用

  睡眠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作用重大。科学研究发现,婴儿熟睡后,脑部血液流量明显增加,睡眠还可以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及婴儿智力的发育。宝宝如果睡得很好,醒来时精神也会好,白天就能接受更多的信息。如果他睡得不好,醒来时状态不好,不易接受周围的事物。

  同时,孩子长个子也和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关。睡觉时生长激素分泌较多且快,优质睡眠对宝宝成长有很大帮助。如果宝宝睡不好,不仅容易烦躁,也会影响到正常的进食。

  专家说,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约在16~20小时,通常睡1~4小时会醒来一两个小时,白天和晚上的睡眠总时数差不多;出生一到四个月左右的宝宝,每天睡眠约有14~15小时,每次睡眠时间约6~8小时;六个月的幼儿每天大约睡13~14小时;而一岁到三岁幼儿每天睡眠时间大概有12小时。大部分宝宝在九个月大时,就可以一觉到天亮。

  当然,孩子睡眠够不够不完全看睡眠时间长短,还要看对他的身长、发展、智力有没有影响。最好从出生开始半个月到1个月测一下身高、体重,看看他与同龄婴儿相比是不是差不多。婴儿睡眠不足,很快就会反映在发育上。

  

4.宝宝夜里哭闹12大根源

  宝宝在出生的头3个月,因食量少、餐数多、睡眠周期短等,使宝宝具有睡眠时间短、频繁小睡的特点,很少连续睡眠超过4个小时,白天、夜间没有太大区别。3~6个月开始,宝宝睡眠进入稳定期,夜间可以连续睡眠5个小时以上,中间醒来1~2次。可是也有的宝宝晚上睡觉总是哭吵,闹得年轻父母们疲惫不堪。到底有哪些原因会让宝宝哭闹不止呢?

  提醒您要注意的是,宝宝从5个月开始长牙,到2岁半长全,宝宝会有因为长牙带来的不适而哭吵。注意观察宝宝的脸颊、下巴,如果有明显的口水红疹、牙龈肿大、触痛及轻微发烧等,就要考虑是否有长牙疼痛困扰着宝宝。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宝宝的不适。待宝宝牙齿长出后,睡眠会自然好转。

  有的宝宝,尤其是男宝宝,因憋了尿,膀胱饱满的刺激使宝宝感到不适,于是宝宝就会表现为睡觉不踏实、来回翻身、伴哭吵。解尿后,宝宝就会继续安静地睡觉。不要在宝宝临睡前半小时给宝宝进乳、水太多,否则,入眠后半小时~2小时之间,宝宝会解尿3~4次。如果您掌握了宝宝解尿的时间规律,也可以主动在一定时间,提前给宝宝换尿布或把尿,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因排尿引起的哭吵。

  有经验的妈妈会发现,小宝宝常会出现吃奶时的鼻塞,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宝贝,或是不幸感冒了的宝宝。宝宝鼻腔中有很大的鼻痂,会使鼻腔阻塞,迫使宝宝用嘴呼吸。这样,干燥的空气刺激咽部,造成咳嗽等不适,就会引起宝宝突然大哭。要学会用清水滴注或用器具清理鼻腔,软化鼻痂,清除鼻腔中的阻塞物后,宝宝才能顺利地吸吮,继续安然入眠。

  室内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4℃,太热或太冷,或穿的、盖的过多,使宝宝在睡眠中烦躁或把被子蹬掉,继而感觉寒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哭吵。

  卧室中的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因而发生哭吵。刺激物可来源于香烟味、痱子粉、驱蚊花露水、油漆等。

  当宝宝处于浅睡眠阶段,或者处于从深睡眠进入浅睡眠的过程中,凡是突然的、音量大的、不熟悉的声音,均可以惊醒宝宝,引起大哭大闹。

  患感冒的宝宝半夜容易醒来哭吵。因为感冒可造成宝宝的呼吸道阻塞及全身的不适,应对症处理,尽快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这时多给宝宝喝热水,喝新鲜果汁,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减轻鼻堵的药物。侧卧的睡眠方式,更适合感冒的宝宝。

  宝宝在发烧时,会不断哭闹。父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解热的方法或解热剂,给宝宝尽早的解热,进行降温护理,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经常会因吃引起宝宝过敏或腹部不适的食物,宝宝就会在夜间焦躁不安,甚至哭闹。此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会不会有胀气,包块,拒按,大便的情况。如果有父医院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由于妈妈或看护人的突然离别、更换,造成宝宝情感上的不安全感、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半夜啼哭,且在白天很黏人。对于这种宝宝,监护人需多拍拍、抱抱,亲切地小声说话安抚宝宝,使宝宝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是与宝宝接触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妈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失眠、紧张和焦虑等,往往也容易“传染”给宝宝;如果有家庭关系变故、人员之间冲突或者搬家等情况,都会使孩子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因而哭吵。希望所有看护宝宝的人,爱护宝宝,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变化“接种”给还不懂事的小宝宝,影响宝宝一生的心理发育。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抑制功能较弱。所以如果白天受到过强的刺激或晚上睡前有过过于激烈的活动,都会使宝宝在睡眠时,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发在睡眠中的突然哭闹,似做噩梦一般。所以,注意在睡前不要让宝宝让活动过多,使大脑兴奋性过高,以保证宝宝有一个好的睡眠。

扫上方







































昆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wdac.com/dhbj/4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