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的治疗
在(儿童反复感冒真的只是因为抵抗力弱吗?)中说过,儿童的反复感冒、反复感染,除了真的免疫缺陷,其他的一般合并有伏邪,也就是说以前的感染并没有彻底治疗好。所以治疗第一要务:彻底清除伏邪(这是属于伏邪理论了,如果要学习完善的伏邪理论知识,建议去一路健康APP博士班“温病伏邪”课程)。清除伏邪:就是吴雄志老师说过的“温、补、托、清”。温、补:其实就是扶正,之前的感染之所以会没有彻底治好,一方面是治疗失当;另一方面是免疫力偏低(不是免疫缺陷)。所以治疗慢性炎症(伏邪)首先就要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果有脾虚的就用人参、茯苓、白术、干姜等;如果有肾虚的就用附片、熟地、细辛等;至于该温还是补,个人认为,大部分情况,前期温为主,“温法”能快速改善气化功能、快速调整免疫功能,“补法”见效相对要慢,如果温法不效,可加用补法。托:字面意思,伏邪沉积在体内(沉积在三阴经),不托出来,连消灭都找不到可攻击的对象。就比如民间所说的“发物”,疾病要托举出来,也需要类似发物的药物,比如升麻、葛根、黄芪等具有托举之力的药物。而头面位于清阳之位,升举之力尤其重要。清:病邪既然已经从三阴经托出来,发出来就在三阳经了(吴雄志老师在《温病伏邪》这门课里反复说过,伏邪潜藏在三阴经,从少阳发出,进而来到三阳经,这门课程内容很多很复杂,几句话很难说清,还是需要自己去系统学习。)。发出来之后在阳明就用石膏、少阳就用黄芩、太阳就用银花、荆芥等,当然还有其他很多药物,跟着症状去变。治疗第二要务:有针对性有侧重疾病具体表现的部位不同,所用药物侧重就会不同,如果平时集中表现为腺样体肥大合并有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就需要同时合并治疗支气管炎;如果有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就需要同时治疗扁桃体炎。案例:
某男童,5岁,体重38斤,因张嘴呼吸发现腺样体肥大,平时容易反复扁桃体炎发作。舌淡偏暗红、苔稍显垢、中根部偏腻、舌边尖红芒刺多、底红淤,脉浮芤、尺偏弱。就诊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中药治疗、避免手术。处方:升麻12g,鳖甲9g,当归5g,甘草4g,薏仁20g,黄芩3g,柴胡8g,玄参9g,牡蛎15g,赤芍6g,炒僵蚕6g,浙贝母12g,大蜈蚣1条,皂角刺9g,藿香9,大青叶9,桂枝3g,黄芪6g,干姜3g。方义:桂枝、干姜:温太阴,促进免疫反应;鳖甲、皂角刺、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湿热毒已经凝聚成有形之物,需要活血,慢性炎症要防止病灶被纤维化包裹,皂角刺、鳖甲可对抗纤维化;升麻、黄芪:托邪外出,使邪气外发;大青叶、蜈蚣、薏仁:解毒,蜈蚣可以搜毒、驱风活络,很多慢性感染都可以用到,可以使处方增效,尤其是表现为湿热型感染。大青叶清血分的热毒。薏仁清气分的湿毒。牡蛎、浙贝母、玄参、僵蚕:清热、解毒、散结;藿香:通鼻窍。总结:温太阴、托毒外出、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活血。自始至终就是这个思路,只是根据具体表现,温补和清热解毒散结的力量稍有不同。结果:治疗十余天后,患儿就没有张口呼吸了,断断续续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腺样体复查才恢复正常大小。而且之后感冒频次明显减少。这个也验证了我之前说的,很多小朋友反复感冒,其实并不是真的免疫力差到这个程度,而是因为体内有伏邪,尽可能托出来清掉,免疫力会得到恢复的。延伸:这个思路同样可以用到成年人身上,有些人一次重感冒之后,变得特别容易感冒,除了真的伤了正气,另一方面,一定要辨别清楚“是否伏邪未净“”